2018“父亲节•母亲节”华夏亲情诗歌散文原创作品展示~ 《父亲走了》作者:王艳青
二维码:
作者:admin | 加入时间:2018-06-26 |  浏览次数:803 |  字体:+ 放大字体 - 减小字体 |  收藏本文 | 打印 | 关闭本页票数:0

2018“父亲节•母亲节”华夏亲情诗歌散文原创作品展示~ 

《父亲走了》作者:王艳青


《父亲走了》

作者:王艳青


父亲走了,在这个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本该是我们陪父亲看山看水看风景的季节,父亲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使我们感觉不到这个春天的花红与柳绿,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阳光也不那么温暖和灿烂!多年来一直陪父亲随季节和节假日而出行的家庭旅游团队,也因父亲的离去而处于休眠状态,原来热热闹闹的家庭群,也变得沉默和冷清!触景生情,思念和回忆始终伴随着我们!

父亲这一生很不容易,经历了许多磨难,但这也成就了父亲机智、勇敢、坚强、宽容、善良的品格和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

爷爷是城市小商人,父亲两岁时爷爷因病去逝,失去生活来源的奶奶便带着父亲和姑姑嫁到农村。没过几年,后爷爷在山上砍柴时又掉下山崖摔死,奶奶只好又带着父亲投奔刚出嫁的姑姑。父亲14岁就开始顶门过日子了,为了养家糊口,父亲曾跟大人一起去闯关东。年龄小,不能进山伐树,就为大人们做饭。吃苦耐劳、勤快好学、聪明伶俐的父亲很快就学会了饭做的手艺,并得到大家赞赏和喜欢,但却遭到同行的记恨和算计,差点被排挤走,机智的父亲,在正直善良的人们的保护下留了下来。挣到钱的父亲,满怀欢喜的坐上火车回家的途中,却被小偷偷了钱,身无分文的父亲没钱买下一站的火车票,只好在半路下了车,走了几天几夜才回到了老家,渴了饿了就向好心的人家讨要一口。这对于还未成年的父亲来说该是怎样辛酸和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呀!但父亲从未跟我们提过,我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姑家姐姐那里听到的!


和母亲成家时,父亲和奶奶还在住别人家的房子,真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怎一个“穷”字了得呀!母亲回娘家求助,在娘家的资助下,盖起了房子,总算有了自己的家。当父亲的第一个孩子(我的姐姐)刚来到人世,奶奶却突发疾病与她擦肩而过离开了人世,给父亲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思念!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陆续出生的。

不管日子过得多艰难,父亲从没对我们发过脾气,也从不粗声大气的跟我们说话,更别说打骂了。父慈母爱的家庭环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温馨和幸福!在童年的记忆里,那漫长的秋冬夜晚,我们都是在一边听着父亲讲故事、说书或唱戏,一边跟着父母从事手工劳动中度过的。搓苞米、剥豆夹、择棉花,总是有干不完的活,总是有听不完的故事、听不够的戏曲。什么“梦”先生、“火龙单”等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锁麟囊”等历史故事,“吕梁英雄传”、“第二次握手”等小说,“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戏曲,那是多少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多少个启迪心灵、增长智慧的故事啊!夜深了,我们也饿了,父亲就会给我们弄点儿夜宵吃,炒点儿苞米粒、黄豆啊,熬点白菜汤、萝卜汤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那个贫困的家里,即使身为厨师的父亲,也难做出更好的夜宵给我们吃,但就这样儿,我们就身心暖暖的满足的睡了!

过去农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白天劳动休息时都会演节目,演的唱的父亲都是骨干、主角。农闲时夜晚唱戏,无论京剧还是评剧,父亲都是很受大家喜爱的台柱子。正月秧歌汇演,父亲是远近闻名的会首,十里八村的都隔山隔水的来请父亲去给指导、出谋划策。不仅如此,父亲还是扮角里的耍公子——唱角(我不知道专业的叫法是什么)。这个角色很重要,因为秧歌队与秧歌队的交流,以及秧歌队与观众的交流,都是通过这个角色唱出来的。秧歌队出不出彩,关键看这个角色能不能把关建的东西唱出来!这既需要有好的唱腔、唱功,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礼节知识和灵活快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到什么场唱什么词儿。父亲是唯一能做到的,不用事先准备,张嘴就唱,不管得不得罪人,感谢的话要表达,不周到的礼数,也要唱出来。父亲还会扎灯笼,县里搞灯会,还请父亲去扎过灯笼。父亲还会做菜,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请父亲去做厨师并帮忙支客。

父亲年轻时当过生产队会计、队长。吃集体食堂的时候,在食堂做饭的人,有的就会偷偷的把粮食或贴好的大饼子藏起来拿回家,父亲发现后就追查此事,母亲担心这样得罪人的事,会给家里和孩子带来麻烦。但父亲不怕,他说那是营私舞弊,为了大多数人、为了公平,这种行为必须制止,否则就是助长歪风、损害大家的利益,如果饿死人,就会出大乱子。在父亲的严厉追查和监督下,这种现象得到了制止。父亲不但对别人要求严,对自己及家人要求更严。为了给集体创收,父亲那时也为生产队做豆腐,但父亲从不在我家门口叫卖豆腐,因为饥饿,当时两三岁的二哥,听到父亲叫卖豆腐声,就跑出来追着父亲喊:“爸爸,我饿!”,父亲不但不给,还拿扁担吓唬他,二哥被吓的哭着回来了,所以父亲后来就再也不在家附近叫卖豆腐了。

父亲头脑灵活,不墨守成规。在以工分论英雄的年代,由于孩子多,没有劳动力,工分挣得少,我们家粮食根本不够吃。尽管未成年的哥哥姐姐也忍着饥饿去村里和大人干一样的活,但却挣不到同样的工分。父母顶住各种困难和压力,坚守“半耕半读文武业,克勤克俭圣贤风”的家训,宁愿自己挨饿受累,也坚持让孩子上学读书。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父亲包地种瓜、种花,养牛、养羊,做各种小买卖,虽然生不逢时,在那样的年代,没能干成什么大事,但让我们都顺利的完成了学业,这在农村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也是父亲一生非常骄傲的事情!

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我们把父母接了出来。闲不住的父亲就做起了小买卖,谁知却遭遇了车祸:被车撞飞后砸在车上又被推出几十米远的父亲,昏迷了半个多月,不但活过来了,而且经过一年多的恢复,还能生活自理,这让我们惊喜和知足。这时,积劳成疾的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母亲走后,父亲更是闲不住,想承包荒山、又想养牛,满脑子的生意经。不想再让父亲操心受累,但还劝不住,我们就在背后给父亲使“坏”,知道真相的父亲很生气,说我们是受穷的命:“现在的社会多好,如果再受穷,那就怨自己”。父亲还是背着我们包了地,当我们知道的时候,父亲已经“得手了”,我们除了帮忙种和收,就是找人帮忙把他的“劳动成果”给处理了。

步入老年的父亲患了脑梗,又经历了一次大腿骨折,虽然恢复的很好,一侧手脚还是不能像以前那样灵活自如了,但要强的父亲仍然能生活自理。一次我给父亲洗衣服,发现父亲秋裤的松紧带儿竟然是一根胶皮管,我惊讶的问父亲:“您裤子的松紧带儿坏了怎么不跟我们说呢?您一只手是怎么换上的?还打了结?就是两只手都好使,换这个也不容易呢。”父亲说:“容易”,并用一根筷子给我演示。父亲的操作超出我的想象,充满智慧,我由衷党的佩服父亲:“聪明!太聪明了!老爹”。父亲云淡风轻的笑着说:“你看残奥会上,没有双臂的人都能成为游泳冠军,我有胳膊有腿,比他们强多了。”我假借给父亲倒水赶紧离开父亲,偷偷的擦掉满脸感动、敬佩、惭愧的眼泪。我这慈爱、要强、对子女无所要求的父亲啊,您身上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2016年“十一”,我们带父亲去了一次他小时候生活过的那个村子。在我的想象中,那是一个非常神秘、遥远、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我虽然从没去过,但从小就无数次的神游过,因为每年年节的时候,父亲都向这里为他的继父遥寄纸钱。来了才知道,这个村子离父亲出生的县城并不远,十几分钟的车程,村里也是油漆路,远没有想象中的衰败与落后。刚进村口,在一家超市打听父亲记得的本家一位老人,巧的是,那位中年妇女,竟是父亲本家的一位晚辈,她的公爹竟是父亲记得的一位侄儿,但已经过世了,父亲仅记的几位老人也均不在人世了。这位本家妇女听说我们的来意后,热情的邀请我们这些从未见过面的本家去她家里坐坐,我们婉拒了,不想去打扰人家。我们陪父亲沿着村路开车缓行,让父亲辨认当年的山、水、人家。父亲一直在念叨着一个山,摔死后爷爷的那个山,父亲反复端详和辨认,终于认出来了,并指给我们看。那山确实很陡峭,整个山的阳坡都被光秃秃的石灰岩覆盖着,两边是陡峭的悬崖和深深的山谷。父亲说,那叫“王八盖子”山,我们觉得还真挺形象的!缓行的车子,路过一户正在建房的人家,有好多人,我们相互对望而过,一个都不认识,也许他们都是父亲本家的后人吧!过去60多年了,当年的那些老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就是父亲当年的小伙伴儿,也都像他一样,是耄耋老人了。我们没有找到父亲所说的那条河——他曾为了躲避鬼子扔炸弹的飞机,慌不择路掉进去被冲走的那条河。但在父亲停顿的眼神和思考的神态中,我们猜测,父亲一定是想起了他被人救起,头冲下放在大石板上控水的情景!

车开上村前的山坡,回望那个掩映在浓密高大的树木中的小山村,心中升起一种陌生而又亲近的感觉!望着周围高高低低,一岭一岭的山峦,我在寻找着通往百十里外的那个村庄的山路,想象着那个不满10岁的小男孩,步行走过那从没有走过的山山洼洼,去寻找远嫁的姐姐。当他终于走出了山山岭岭,来到一片开阔地的时候,却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他听说,走出大山,再过一条大河,就快到姐姐家了。可眼前的大河却因发水,桥被淹没了,而波涛汹涌的大河又深又宽,连大人都不敢过,他这么小的孩子能怎么办?返回家又太远了,天也黑了,他的妈妈还在家等着听他姐姐家的信儿呢。正在为难之时,一位好心的送信人,带他沿着那条大河,走出很远,来到一座大山下,找到一处河宽水浅的地方,指点着让他趟过河,并告诉他姐姐家的方向。我不知道,他的姐姐,那么晚了看见那么小的弟弟出现在她的眼前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疼和担心呢?那个小男孩,就是我的父亲。

我在感叹,不要说现在的孩子,就是换做现在的我,一个人步行走出大山,还要过一条大河,到那么远的陌生的地方,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去找从没有去过的姐姐家,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呀!我好佩服当年还是小小孩儿的勇敢的父亲吆!

去年,当父亲知道我到农村工作时,便对我说:“去吧,不用惦记我。把自己放的低低的,说老百姓的话,办老百姓的事!”当父亲说“把自己放的低低的”时候,还用手托着,做着向下—向下的动作。没想到,一辈子都是农民的80多岁的老父亲,竟然能说出这样简短、精炼、有水平、有高度、有情怀的话,我眼含热泪,向父亲保证说:“放心吧,爸,您的女儿一定会按您说的去做的:说老百姓的话,办老百姓的事,走老百姓的路!”父亲满意的点点头。现在想来,这是我可爱可敬的老父亲留给我及他所有儿女的最后嘱托!

父亲是回老家安葬的,送父亲走的那天,一路上杏花正在悄悄的盛开!安葬完父亲的那天晚上,老家却是大雪飞扬,足足下了有一尺多厚!鲜花有情,飞雪有意! 您放心吧,爸,我们会记住您的嘱托,记住您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化悲伤和思念为力量,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爱家人爱自己!您的生命有限,但您的优秀品德和精神永存!

2018年5月2 6日



【作者简介:】


王艳青,女,1990年曾在校报发表诗作《初春的柳芽》。1997年,学术论文《学得好 留得住 送得出 站得稳》入选《辽宁新职教》。此后,曾在《朝阳日报》、《燕都晨报》、《朝阳今日网》等媒介上发表多篇散文。其中《也念老宅》一文,入选《辽海散文大系》朝阳卷。





附件: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原创内容知识产权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持有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辽ICP备0237202

德润乐学教育-网站资质号:辽-QT-2014-04-31868189-0003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网站资质号:辽-QT-2014-04-31868189-0002

辽公网安备 21030202000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