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智慧
如何区分爱和溺爱?10种溺爱方式,种种都危险!

 

 

如何区分爱和溺爱

每一个“想要”都是一个意愿甚至渴望。如果我害怕你不耐烦、数落甚至责骂而不敢要,或者我看到你不当回事甚至忘记,我怎么能感到你的爱?


每一个限制或拒绝都是痛苦,不是说你不能给我限制或拒绝,但请给我一个充分且可以理解的理由,如果我不能够理解,请先建立我对你的信任,否则,为什么我要痛苦?如果不是我愿意而是出于被迫,我会感到压抑,而你却说你爱我,我该相信哪个呢?我怎样来和谐而不是混乱呢?


并不是我不愿接受你的要求,问题是,我怎么知道你的要求一定是为我好而不是变相地为你自己?


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的限制和拒绝,问题是,我怎么知道每一个限制或拒绝都是因为不可以、不能够或者禁不起,而非只不过是因为你不愿意麻烦、不愿意努力,仅仅因为你觉得不重要?


这是人从孩提时代对于父母开始而慢慢扩展到对所有亲近关系的一些提问。如果要建立和父母乃至他人的亲密的、高质量的关系,都需要能经得住这些提问。倘若能够经得起,那么信任就能够建立,如果小孩子能够和父母建立这样的信任,他就很有被爱感并愿意听从,并由此内化一个可信任的父母声音进入内在,等他长大后,他就能毫无困难地的重视自己并自觉地自律。倘若不能,这个小孩就很容易陷入冲突,常常地表现出各种程度地漠然和拖延、小事大怒或者偏执任性。


我观察到的生活中,父母对小孩子的忽视是浩瀚的。父母们习惯于关注自己的给,而不是孩子的需;他们并不能充分地顾及小孩子和自己一样重要的事实,他们很多时候因为害怕或者想要省心而拒绝孩子的要求,并且因为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们习惯的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而缺乏觉察,认为理所当然。


我的一个来访者下班后和老公、孩子一起回家,老公开车,很近,几分钟就到。车上,三岁的孩子说想把鞋脱下来,她就说:脱什么呀,待会儿又得穿,宝宝,忍一下啊。孩子不干,就哭,闹了半个晚上才停止。


另一位妈妈给我讲了类似的事情,前几天晚上十点钟,两岁的宝宝要去楼下玩,她说,我们明天早上去,宝宝很大声音说,不!我就要现在去。她想到宝宝的感冒刚好,还有点咳嗽,外面刚下过雨会有点凉,并且又是晚上,就拒绝了。


对于脱鞋这件事情来说,你觉得没必要,他非常想要,你愿意满足他吗?而你满足他并不困难,也没有害处,只是稍稍费一点事,他就能得到满足,感到被重视,你为什么不做?你不是无比地爱孩子吗,为什么当他需要的是你给不出,你本来能做却给不出?


当然,和很多妈妈一样,我的来访者自然是非常爱孩子的,她所以给不出,是因为她有一个担心:这样算不算是溺爱,会不会把孩子宠坏?而她从小没有得到过这样的爱,她身边的人也都认为这样的事情不该为孩子做。


实际上,爱,永远不会溺,而溺从来不是爱。溺是没有界限的,溺是父母内心不敢拒绝,是父母见不得孩子难过即便那个难过是良性的,父母见不得孩子对自己失望,忍受不了孩子对自己疏远,所以就以孩子满意为标准而却无界限的逢迎孩子。爱不是这样的,爱是可以说“不”的,但每一个“不”都是出于爱,都是出于这样更好这样才行,每一个“不”都是必要的,而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而脱鞋事件属于尽可能满足范畴。


这种满足不会宠坏孩子。相反,能让孩子感到你会重视他的意愿,日积月累,会让他相信如果你能够你一定会满足他。这样一方面会减少他对你的试探(试探你是不是重视他),而因为有了对你的信任,他会更愿意接受你的限制和拒绝。从具体行为层面说,这样的事情,孩子经历了,他尝够了脱鞋后光脚的舒适,会觉得不过如此,何必再麻烦,下次自然就不再要求了。


至于下楼事件,这位妈妈有一个更具体的担心,就是这时候下楼有可能在引发感冒。与之类似的担心是非常多见的。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可能还是一个事实?如果仅是一个可能,那就是“莫须有”,因为“可能”这种东西是无边无沿的,我们好好在家里,地震还有可能,我们好好在世贸大厦上班,“9·11”还有可能。如果仅仅是因为可能而拒绝,那是不充分的。如果用“可能”来行事,孩子不能一个人上学,不能学习驾车,不能一个人旅游,人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伴随着未知和风险的,世俗中的那句“福向险中求”与此是暗合的,如果你看那些人生发展很充分的人(世俗的形容就是有成就的),他们都是在冒险中突破和扩展的,也正因为大部分都选择安稳,所以他们更有机会走入“蓝海”。


退一步讲,如果真的再次感冒又会怎样么?难道我们生活中没有这种情况吗?他没下楼可能因为开窗有点凉风他又感冒了,那又怎么样呢?说到底,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吧。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下楼玩可以啊,现在刚下过雨,外面很冷,我们多穿点衣服好不好?这种情况下孩子十有八九会愿意的。我们也可以对还说,可以下楼玩,但你感冒刚好,有可能会再次感冒,当然也不一定,你愿意冒这个险吗?


这样的做法,重视孩子的需要,并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又尽到教导(就是提醒他天气)的责任,我觉得这样才是成长性的教养方式。假如孩子因此感冒了,他会从中学习到什么情况才适合外出,他会心甘情愿的接受自己的损失(感冒),并增加对父母的信任。


简而言之,我认为父母能够给孩子的爱是这样的:一方面,孩子,你尽可以说出你想要的,如果我能满足,我一定最好的满足,如果我现在不能满足,我会尝试寻找办法来满足,而且大多时候是能想到办法的;另一方面,我会对你说不,我会对你要求,而每一个“不”每一个要求的原因都是“充分而必要”的,而且我会尽可能的让你去选择和尝试。


闭上眼睛,花一点时间体会一下,如果我们的童年父母能够这样对我们,我们会怎样?睁开眼睛,看一看我们的孩子,问问自己是否愿意这样对他(或她)?

延伸阅读:

 

10种溺爱方式,种种都危险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7.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10.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本文选自新浪育儿、中国经济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原创内容知识产权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