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著名女诗人萨仁图娅专访
二维码:

鞍山做了件极富诗意的事儿

访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女诗人萨仁图娅



 

鞍山不仅盛产钢铁,更盛产诗人!”

“新诗百年研讨会在鞍山举行,是鞍山人的骄傲!”   

“鞍山做了件极富诗意的事儿……”

这样的采访总是时光短暂,这样的话语总是让人心头发热……                 

草原上走来的高贵女诗人

也许欣赏她的诗作,可以略晓诗人风采——

 


 

 

在《诺日朗》中,诗人面对飞流直下的瀑布突然领悟到,不顾一切的选择才是草原人民的选择,草原儿女不会忍受平庸驱使,他们会在一念之间追求雄壮,即使失败,也失败得灿烂嘹亮……

在《天骄陵前》,面对死亡,她豪放诉说,“草原儿女不畏惧死,乃人杰圆满的休息……”

她用7部诗集完成对本民族的心理归认,“你在我心上植一片草原,一片奔马的空间,脚步像马蹄一样急促,岁月在驰骋中满足;你在我心上植一片草原,一片清笛的和弦,大山褶皱孕育的梦放飞,黑睛魂在广漠中扩衍……”

诚如臧克家先生为她的第一部诗集题词——要有生活气息,要有时代精神,要有艺术修养,要有民族气魄。这里既有老一代诗人的期待和勉励,也成为她毕生所践行和追求的艺术创作精神。

她的诞生地就是“世界上第一只鸟儿飞起的地方,第一朵花儿绽放的地方……” 没错,就是朝阳,位于红山文化区内的北票上园乡,“根在草原,生在山区,从小受草原文化与汉文化的熏陶……”

她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即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成吉思汗诗传》以九章九行诗写成;自1980年代起先后有40余部作品问世,作品集还有蒙文版、英文版、塞尔维亚语版等;荣获国际诗人笔会授予“中国当代诗人突出贡献金奖”、在世界诗人大会上她用中文朗诵大会主题诗《爱与和平是共同的声音》……

 

辽宁大学王向峰先生的五律也许更能描绘她的风采——孤竹有图娅,容名展月华。文坛多面手,女界逸群葩。参政传民意,为诗博众夸。明朝期望处,笔焕满天霞。

这便是草原上走来的女诗人——萨仁图娅,蒙语“萨仁图娅”就是汉语“月华”之意。

新诗要重新回归高贵

纪念新诗百年,诗人何为?如何才能在一个千载难逢的新时代,书写诗歌的新气象,书写诗歌的新作为?

“新诗要重新回归高贵!”

 

 

熟悉萨仁图娅老师的为人和为文,便不难理解她发出这样的呼声。

艺术之美,都源于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闻一多先生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萨仁图娅充分理解着建筑的美,独创了九行诗的体例,在《快乐如菊》《天骄——成吉思汗》中均予采用。起承转合,文气贯通,达至圆融的艺术境界。

“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新时代,新的生活形态和文学传播手段给诗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应该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推出诗歌的精品力作。”   

对于中国新诗百年研讨会在钢都的如期举行,萨仁图娅这样评价——

百年新诗,筚路蓝缕,这次纪念中国新诗诞生百年研讨会,别具意义。

诗歌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儒家经典中,《诗经》总是排第一。可以说,西方有《圣经》,中国有《诗经》。因此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新诗百年,经过几代诗人的探索,已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当下的新诗创作,总体趋势是百花齐放,充满生机活力。但在一些诗人的一些作品中,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比如,有些诗作低俗、庸俗、媚俗,格调不高;有的诗歌不知所云的分行排列,缺乏诗情诗意诗趣诗味;出现背离诗的审美标准和基本特质的非诗伪诗。

纪念新诗百年,回顾和梳理,探讨与展望,再出发。我们的探讨,探讨对百年新诗做发生学意义上的溯源,对新诗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人或经典诗歌进行纪念和再评价,对新诗历史上的诗歌思潮和流派进行思考和再研究,展望启迪第二个新诗百年,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新春寄语钢都诗友       

萨仁图娅这样描述鞍山及钢都诗坛:    

“钢都鞍山,是钢花飞溅的一方热土,有妩媚多姿的千朵莲花峰。有激情绽放的文学副刊《千朵莲》……”

“鞍山不仅盛产钢铁,更盛产诗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所熟知的著名诗人就有:公木、王荆岩、霍满生、郑南、石土坡等,还有齐晓阳、董俊生、霍林宽、周以纯、巴音博罗、田力等,各展钢都诗人风采,创作出一批具有影响的诗歌作品。还有一批呈现创作实力与潜力的中青年诗人。老中青三代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据我了解,鞍山的诗歌组织从1985年成立的钢都诗社,到2006年经民政部门批准更名为鞍山市诗人协会,有办公地点,有诗歌刊物,有诗歌网站,呈现创作态势活跃、持续繁荣的局面。”

“鞍山的诗歌活动也丰富多彩,举办了不同主题的诗会,我也几次应邀出席,深切感受诗意鞍山。”

“步入新时代,抒写新华章,衷心祝愿鞍山诗人,在回顾和总结中国新诗百年的成就和经验的时候,在新诗寻找接续点和出发点的过程中,回望传统,继承传统,面对磅礴新时代,感受奔涌新生活,奏响时代主旋律,唱出每个人的心灵之歌,创造优秀诗章,再创诗歌新辉煌。”

董  浩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原创内容知识产权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持有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辽ICP备0237202

德润乐学教育-网站资质号:辽-QT-2014-04-31868189-0003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网站资质号:辽-QT-2014-04-31868189-0002

辽公网安备 21030202000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