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拾贝
安徽宿松出土注子温碗 玉洁冰清影青釉
二维码:

 

安徽宿松出土注子温碗 玉洁冰清影青釉

“注子温碗”的源流

《三国演义》小说里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古人饮酒,多半是温热了再喝,因为这样对身体有好处。早在商代就有一种温酒器叫斝,斝的腹下有三高足,以便使用火来加热。而进入晚唐以后,人们逐渐改变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一些日常器皿也随之被安放到桌几和条案上,因此日用器皿出现了很多新样式甚至是新品种,“注子温碗”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辞海》解释:“注子为古代酒器。用金、银或瓷制成,另有注碗,注子可坐入注碗中。始于晚唐,盛行于五代至宋元时代。”也就是说注子为盛酒用器,配以注碗,将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内加热水用以温注子里的美酒。因其为温酒之用,故又称注子温碗。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留存下来的著名画作,此画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图中出现有多件这样的注子温碗,这就很好的说明了注子温碗在五代时已很流行。

进入北宋,注子温碗更加盛行,北宋很多墓葬中都出土有注子温碗,且以景德镇窑烧制的影青釉注子温碗最为多见。如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1983年江苏镇江登云山南宋墓出土的注子温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江西婺源县出土的宋青色釉刻花注子温碗,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1976年江西南丰县出土的北宋青色釉注子温碗。

玉洁冰清的影青釉注子温碗

安徽博物院《安徽文明史陈列》的展厅内展出了一件北宋影青釉注子温碗,其釉色温润如玉,在灯光的照射下楚楚动人。此器通高25.2厘米,温碗足径9厘米。1963年出土于安庆市宿松县,现为安徽博物院收藏。

此注子温碗器形饱满,装饰华美,它由温碗、注子和盖三部分组成。注子通体作六瓣瓜棱形,前置上扬的细流,后置带式曲柄,直颈小口。口上套盖,盖顶蹲一狮子,昂首翘尾,凝视前方。小狮活灵活现,按现在话说很是“卡通”。温碗全形为一朵仰开的莲花,宽服的莲瓣自下向上合成深服大碗,碗下承以高圈足,圈足外装饰尖叶形花蒂。整个器物造型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仰莲,轻盈俏丽。配以玉洁冰清的釉色,更显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气度。

此器胎体洁白细腻,通体施“影青釉”,晶莹润泽。该器釉色乍一看似乎是白色的,但细看来却在白色中泛出淡淡的青色,显得素雅异常,有一种恬静的美感,这就是“影青釉”不凡的魅力。

关于温润如玉的“影青釉”

影青釉又称青白釉,“影青”一词始见于晚清、民国的著录中,同时又有“隐青”、“映青”、“印青”的称谓。它是北宋景德镇匠师仿青白玉色质烧制出的新品种(有说青白釉五代时由安徽繁昌窑创烧)。影青釉因其色质如玉,一经烧制便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我国古代“君子以德比玉”,玉不仅仅是一种精美的器物,更是一种神圣高洁的精神象征。汉晋以降,玉石材料逐渐短缺,而人们对玉石的需求量却不断增加,于是社会中开始出现各类玉石的替代品。影青釉瓷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而它问世后很快就为江南地区众多瓷窑所仿效,成为江南地区瓷器生产的重要品种。

有宋一代,文人情趣滋长,“尚玉”之风继续蔓延。这种被称为“饶玉”(景德镇古属饶州)的影青釉瓷器,备受文人士大夫青睐,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其中的“玉枕”指的正是色如青白玉的影青釉瓷枕,可见北宋文人对影青釉的喜爱,以其为枕,夜夜相依。这样的影青釉瓷枕安庆地区也多有发现,如:省文物总店1980年代在原桐城县(现桐城市)征购的一件“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褐彩枕”、岳西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1982年岳西县店前乡司空村出土的“元影青釉透雕人物瓷枕”、安庆市博物馆藏的安庆市郊区出土的“元影青釉戏曲人物瓷枕”。

“注子温碗”名扬海内外

影青釉注子温碗可以说是安徽博物院最知名的瓷器,2001年出版的《安徽省博物馆藏瓷》一书,其封面选用的正是影青釉注子温碗的照片。注子温碗的介绍和照片还被收录在《安徽省志·文物志》、《安徽馆藏珍宝》、《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安徽卷》、《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等书中。1991年10月11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以“景德镇瓷器”为内容的特种邮票一套六枚,其中的一枚正是这件“影青釉注子温碗”。

除了在国内参加各类展览外,上世纪70年代,“注子温碗”还同新中国出土的众多文物一起赴欧美多个国家巡展。这段往事似乎早已被人遗忘,笔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一本“中文法文双语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展品选集》,才探寻到40年前“注子温碗”这段“留洋”的经历。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运筹下,实现了到中国的历史性访问,中断了20多年的中美外交关系开始解冻。同一时间内,应邀来访的法国议会代表团向中方提出,希望中国能去巴黎举办一个出土文物展,周总理表示同意。于是,继“乒乓外交”后,“文物外交”的战略思路开始酝酿。

1971年7月24日,周总理批准郭沫若《关于到国外举办“中国出土文物展览”的报告》,并很快成立了展览筹备小组。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73年1月,专门负责国家对外文物展览工作的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工作委员会、出土文物展览工作室成立,并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挑选了出土文物精品600多件,安徽省博物馆的北宋影青釉注子温碗就是其中的一员。

1973年5月8日,新中国成立后首个文物出国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在法国巴黎开幕,展品385件。这次展览历时4个月,观众达36万余人。

当时旅法女画家潘玉良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参观了这个展览,并买下了一本“中文法文双语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展品选集》作为纪念,这本《展品选集》收录了这件影青釉注子温碗的简介和照片。四年后潘玉良在巴黎去逝,她的画作及其她的遗物一起被运回国内,几经辗转最终被安徽省博物馆全部收藏,笔者才有幸在四十年后见到了这本《展品选集》。

这个展览又在之后的五年里,先后赴英国伦敦、奥地利维也纳、瑞典斯德哥尔摩、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的华盛顿、堪萨斯城、旧金山等多个国家的城市展出。“注子温碗”作为这个展览“其中的一员”足迹遍布欧美,可谓名扬海外。


本文的所有图、文等著作权及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原创内容知识产权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持有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辽ICP备0237202

德润乐学教育-网站资质号:辽-QT-2014-04-31868189-0003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网站资质号:辽-QT-2014-04-31868189-0002

辽公网安备 21030202000216号